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www.mohurd.gov.cn 2010年10月26日 |
2010年是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最为繁重的一年,然而各地进展还不平衡。记者近期在吉林、江西、江苏、广州采访时发现,住房保障,在这些省市实现了“加速跑”,究其动力,是他们思想认识到位;不等不靠,在实践中解决难题;积极探索,构建住房保障长效机制。 资金土地到位的前提是认识先到位 19栋已经封顶的6层楼房,红色墙砖格外醒目,7栋尚未完工的楼房外墙用巨大的绿网围着,头戴安全帽的建筑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地工作着,工程监理人员穿梭其中。 这一幕场景发生在吉林通化市二道江区五道江棚户区改造项目康源小区。二道江区区长韩阳说:“我们要抓住秋季施工的黄金季节,余下的7栋争取年底完工。”康源小区正是全国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一个缩影。 记者近期在采访中发现,无论是在经济欠发达的通化、九江,还是相对富足的苏州、广州,人们一致认为,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过程中,资金土地到位的前提是思想认识先到位。 吉林省副省长王祖继说:“几年来,吉林省通过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受益人口达186万户,带动相关产业增加投资2000余亿元。从我们的实践来看,保障性安居工程确实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从长远看,也关系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搞好保障性住房,政府必须作为主体。” 思想高度决定工作力度。如今,吉林省已经连续五年安排专项补助资金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并逐年递增。特别是今年,在应对特大洪涝灾害,财政压力陡然增加情况下,省政府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的资金支持力度,落实省级补助资金23.43亿元。 广州自我加压,2010年计划新开工建设约300万平方米、约4万套保障性住房,如今已经落实总建筑面积299.68万平方米。 广州市常务副市长苏泽群说:“再富裕的地方钱也不够用,关键是城市政府的责任心问题,认识问题。如果认识到位,再难的问题也会想办法解决的。” 不等不靠,在实践中破解难题 在苏州工业园区,30岁的徐科和妻子刚刚从家乡张家港市来到苏州,吸引他的不仅是事业上的发展,还有眼前这套拎包就可以入住的公租房。他说:“不需要我很大的精力到外面去找房子,而且比较有保障。房租还可以直接从公积金里扣除。” 苏州在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中面临的主要课题是解决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问题。 据苏州市市长阎立介绍,截至2009年底,被称作“新苏州”人的外来务工人员数量已经超过590万人,接近于633万的“老苏州”。因此,各类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成为苏州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 目前,苏州市已经走过了起步、规范、提升的三个阶段,实现了由无序发展到政府主导、由建设集体宿舍向白领公寓、由解决外来人员居住向“住有所居”的三个转变。 与有些地方总想等中央下达任务或出台具体政策再来落实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不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像苏州这样一些城市,他们不等不靠,在实践中破解难题。 廉租房建设,按照国家政策以商品房小区配建为主,集中建设为辅。然而在具体操作中,总会遇到开发企业不愿意进行配建的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吉林省出台《吉林省廉租住房配建暂行办法》,要求新建住房项目中按5%的比例配套建设廉租住房作为土地出让条件之一,因规划等原因不能配建或不宜配建廉租住房的,经当地人民政府同意,可采取由开发建设单位异地建设或到指定地块购买符合条件的房屋作为配建廉租住房的方式解决。 吉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范强说:“中央有政策,到了地方关键是怎么可操作。从我们的实践来看,不能观望国家政策,群众的房子太需要改善了,所以再困难,我们也要干。” 据范强介绍,吉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每年在6月、9月、12月进行三次检查,发现新的问题,只要是普遍性问题,就及时出台指导性政策文件,给大家一个说法。目前,已经出台50多个省级政策文件,形成了完善配套、覆盖城乡的政策体系。 在实践中,一些新建的保障性住房因为远离现在居住地,导致一些保障对象不愿意搬到新居居住。 针对低收入家庭对住房的选择性需求,江西九江市在全省率先创建廉租住房网上换房平台,为廉租住房家庭提供互换服务。同时对一些有“老、病、残”成员的家庭,为了确保他们出入方便,在摇号分组中专门设立一楼摇号组,确保这些家庭在自愿申请的前提下分到一楼房屋。 积极探索,构建住房保障长效机制 对于广州这样的特大城市而言,土地紧缺是不争的事实,如何让保障性住房的用地供应落到实处,是对地方政府的严峻考验。 广州市常务副市长苏泽群坦言:“土地储备是需要成本的,保障房是没有钱赚的,我们经常面临很痛苦的选择。” 然而痛苦的抉择下,政府还是把砝码加在了保障房的这端。广州在全国首创保障性住房土地单独储备,专门成立了保障性住房的土地储备中心,作为常设机构。2010年广州计划储备6宗、466.36公顷土地,据苏泽群介绍,目前单独储备的土地可建12万套住宅。 广州市住房保障办公室副主任黄信敬说:“保障性住房土地单独储备可以确保工作的主动性,实现住房保障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根据住房保障进程进行土地开发,可以根据住户意愿进行布点。房价高的时候,就多推出土地,还有助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有序发展,我认为这是必走之路。” 为了确保保障性住房资金来源,苏州在公共租赁住房发展过程中,探索采取政府和政府机构投资建设、企业自身投资建设、社会组织投资建设的“三个模式”。据初步统计,苏州近几年已投入资金112亿元,建设公共租赁住房590多万平方米,可入住55万多人。 随着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小区如何服务和管理的问题日益突出。广州市借鉴香港经验,推出了《保障性住房小区管理扣分办法》,还创造性地建立了奖励机制,即每两年定期对保障性住房小区、楼宇住户集体和住户家庭进行文明评比,采取包括发放奖金、颁发荣誉证书、奖状和张榜公告表扬等形式,对实施扣分办法取得良好成效的小区、集体以及家庭(个人)分别给予奖励,探索创建文明、卫生、安全、和谐的保障性住房小区居住环境。
摘自 新华网 2010.10.25 记者 杜宇 |
企业新闻
住房保障,缘何在这里实现“加速跑”?